如何基于印象笔记构建认知系统?-印象Online

嘉宾介绍:本期「印象Online」请到的嘉宾是印象大使邓芳悦。邓芳悦是快消行业资深HR ,有 4 年印象笔记使用经验是一个自律的知识管理达人,20年每天坚持早起,10年每天坚持记账。下面她将跟大家分享她在自律背后的自我认知和管理系统是怎样在印象笔记中逐步搭建的。
一、为什么要构建认知系统?
这一两年特别多人都在谈认知升级,我也认为认知升级特别重要,认知代表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想法,好的想法是行动的开始。只有不断进行认知升级,才能打开更多可能性。
我举2个我自己认知升级的情形作为例子说明一下。
很多人说:25岁之后的大脑越来越不好用了,学新东西会吃力不讨好。
《成年大脑的秘密生活》这本书中提到,跟年轻的大脑相比,中年大脑在两个方面的性能的确是下降的,计算速度和注意力。也就是很多人感受到,记性变差了。但其他方面,比如模式识别、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这些高级功能,不但没下降反而提高了。
有了这个认知,我对于记性不好这件事就释然了,记性不好就交给擅长做记忆的电脑就好啦,比如我们的大象永远都不会忘记,而我们自己学会用高级技能做复杂工作就好了。
另一本最近特别多大牛推荐的《刻意练习》中也提到,事实上,大脑的可塑性很强,有点类似于肌肉。我们不断强化是会形成新的脑回路的。从硬件上去改变大脑的。所以大脑一定是越用越好用的。
有了这次突破认知局限的体验之后,我尝试用“会不会是我的认知受限了?”这种方式去重新看待曾经困扰我的事物,我发现整个世界都宽广了许多。
比如学了那么多年仍旧学不会的英语,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可能一开始对英语的定位就错了,英语的本质其实是工具,我们使用语言的目的应该是用来交流。但从小我们在学英语,并不是为了交流思想,而是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当时还有考试可以作为学习目的,后来不用考试了。大部分人都不学了,其实不学是非常理性的选择,因为确实没有学的必要了。
而我最近又开始学英语,则是因为我需要突破英语的限制,以便在中文世界里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找到答案。
另一个认知限制是:女生常常被告知或者以为的“一孕傻三年”。很多怀孕后的妈妈也感觉自己确实变笨了。
听到这种说法,虽然不清楚这个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但是这么多人说,让我也蛮担心的。直到我看到这本书,《就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办得到》,作者是名女医生,叫吉田穗波。她的工作是妇产科医生,工作很忙,当时有一次她的大女儿在刚满一岁的时候,因为肺炎引发了气喘,她奔波在工作和家庭之中,引发了“若要改变现状,只能积极提升自己”的想法,于是后来决定去哈佛深造。2008年,她带着3岁、1岁、1个月大的3个女儿顺利完成了学业,而且在留学后期还怀了第4胎。然后最在这本书快出版的时候,又生了第5个孩子。
读完这本书我就震惊了。
这两个突破认知限制的体验让我感受到了认知升级的重要性,但是具体要怎么做呢?
我看到了这本书,书名叫《巨人的工具》
书中讲述了一个叫斯科特·亚当斯的漫画家的经历。
亚当斯又写博客又画漫画又写书,他画的呆伯特系列漫画同时在65个国家,使用25种语言,超过两千家报纸转载。
但在他成名前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一边上班,一边业余画画、写作。画画、写作给他带来的物质回报特别少,只相当于工资收入的5%,根本算不上什么。
为了画画,亚当斯每天要4点起床画画。
他女朋友当时就问他,你为什么要做这些呢?亚当斯当时是没办法回答的。不过他还是持续的做。
后来,亚当斯总结了经验,他认为自己当时不是在追求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发展一个系统。
因为他当时只知道把博客壮大起来之后会有各种可能性,但具体会怎么样他根本不知道。
这其实就是系统的作用,
因为追求具体的目标,很容易就目标的成败来作为衡量的标准,以为成功才算有回报,而失败就是白干。
但从发展系统的角度来看,只要有益于系统发展的事情,一切尝试都是值得的。
我认为系统这个观点真是太棒了,我们观察很多牛人其实有很多相似的特质,比如特别自律、知识储备特别丰富、对自己的事业特别热爱等等。从系统角度来看就可以解释了,就是因为他们都拥有一个强大的认知系统。
有了这个认知之后,我明确了方向–关键是要打造自己的认知系统。
二、如何怎么构建认知系统?
1、选择印象笔记作为载体固化每次的认知升级
由于我们的大脑特别不擅长记忆,很多时候会感觉到明明之前做过或者想过,但就是想不起来。所以必须要想其他的方法把每一次的认知升级固化下来,实时回顾。
印象笔记就是一个很棒的解决方案。我们来分析一下我的需求和大象的功能。
6EB020EF-11FE-4EB5-A68E-55E912204717
 
因为说到底认知系统其实是我们一系列观点的有机组合,所以我的需求之一就是要求必须能够方便在随时随地可以记录,这就要求多终端同步的功能且每个终端的体验都要足够好。我当时付费也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
第二,为了方便提取,搜索功能也是必须强大的。印象笔记可以搜索手写文字、文档、图片等,可以说也是很强大的了。
第三,是数据就必须要求稳定安全,这个大象也是可以放心的。
第四,足够简单。使用工具就需要花时间去学习如何运用工具,有时候就容易变成陷入工具使用的细节而忘记了原本更重要的事是要记录想法。
这个的反面案例就是被大家诟病很久的PPT,做过PPT的人都体会过那种痛。
所以我始终选择能够简单上手的工具,大象就非常好上手。所以在实际使用中我重度使用的功能目前为止还是那几项。包括永久保存微信文章、搜索、内部链接等。
2、如何把好想法都输入到大象中?
 
DF2C2947-35B5-4BF6-975A-FFACA8917BC8
我把信息区分为原创的和学习来的。
原创的一些想法, 通常出现在某些奇怪的场所,比如公交车上,走路途中,半睡半醒的时候。这些念头可能一闪而过,方便记录很关键。我原本是单独记录在手机的备忘录里,因为比较轻,响应速度很快。后来我发现有一款象亲自己开发的APP,叫evermemo,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更棒的是可以同步到大象。我就果断转移过去了。
除了原创的想法之外,更多的是学习来的观点。根据前期的认知升级,我知道了知识也是分层级的,心灵鸡汤、朋友圈转发的大量文章,就像某些原材料普通,加入各种调味品强行吸睛的零食一样,不关注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所以我关注的优质信息来源主要是三个:得到,知乎以及少量优质的微信公众号。比如大象的公众号质量就蛮高的。
3、如何确保把信息从大象中精准的提取出来?
3AE877C4-5A25-45B5-BD56-20D1E8A6821A

如图所示就是我的印象笔记的截图,只有4个笔记本组,特别简洁

在初期笔记数量比较少的时候,可能不存在什么分类的问题,找信息的时候完全靠搜索就可以实现精准定位。
但当数量变成几百上千条时,全范围搜索就会没办法精准定位了。
分类就变得很重要了。但是如何分类也很有技巧。我一开始尝试精准分类,比如工作方面,我按人力资源的6大模块去分了笔记本。
但发现有2个弊端,一是分类困难,有些信息会让我纠结到底该放哪个分类。另一个分类弊端就是,因为分类太多,我根本想不起来当初放的是哪个分类,最后还是无可奈何的全范围搜索。
经过摸索,我在笔记本组层级的分类逻辑是基于信息处理的一般流程进行的。也就是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分为3-4个大类。基于我们大脑的短时记忆的能力一般为7个单位,所以3-4个对我来说是没有压力的。基于这个逻辑分类的另一个理由是提醒自己,信息存进来不是目的,信息能够处理后输出才是关键。
44AC1CDA-285B-4620-95A9-DACF830B858D

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来系统展示我的分类层级

在第2个层级笔记本层级里我也只大致分为4个笔记本,分别为底层逻辑,生活知识库,专业知识,软件APP的使用技巧。
第一个笔记本组“信息收集”的内容就是经过了初步分类的原始信息,但是这时候认知还是别人的。
第二个笔记本组叫知识晶体,这个说法是出自《超越智商》这本书。作者认为知识从散装变成晶体,就变得不易磨损,强度很大,也容易整体提取。举个例子,如果把知识比喻成漫天的星星,在没有学会把它们关联起来形成星座来辨认的话,要把星星识别出来就是件特别困难的事情。所以积累知识晶体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这个笔记本组这些2.0文章都是我在积攒的一个个知识晶体。
在知识晶体笔记本里的笔记我大量运用了内部链接这个功能把笔记串联起来,被链接过的笔记我会把他移动到已存档笔记本组里,从信息收集里清理出来给我自己形成一个整理知识的快感,同时通过链接或全文搜索功能还能再次找回。
所以我在提取信息的时候,顺序就是2.0笔记本→信息收集笔记本→外部互联网。可以推测,随着2.0笔记的数量逐渐增多,我在2.0笔记本就找到所需信息的概率会越来越高,效率也会越来越快。
2个我整合过的笔记示例
EEA0B8D6-FBF7-47C1-94EB-F6ACE3973E24
第一个是工作上的,针对员工旷工这么一个场景的处理方案,这种案例通常出现的频率不太高,但出现一次风险就很大。所以为了尽可能的考虑周全,我搜集了很多类似的场景案例,结合实操经验,总结了一个可行的处理方案。
B3FAC12D-4F0C-49EC-A85E-0FE096368F69
 
第二个笔记示例是关于自我管理方面的,比如关于如何提问的这篇,也是资深印象大师聪聪在微信群中分享之后,我保存下来的。如果下次再看到相关的文章,我首先会把两篇文章对比,如果更好就进行替换整合,如果没有更好也就没必要进行保存了。
3、必要的时间投入
为了构建这个认知系统,逻辑上的解释是很容易,不容易的是把这个简单的事情持续的做。
46C173B7-BED2-47FE-B05C-9DB8C1224BB6
这是一条技能增长曲线。出处是 SCOTT YOUND 2013 年的博客文章,这个人也是个大牛人,他曾经用一年时间完成了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系的四年本科课程,还出了一本书,就叫:《如何高效学习》
这条曲线的横轴是投入的时间,纵轴是收获的进步。表达的意思是从你开始做这件事情,一直到很长很长时间内,几乎没有任何能让外人看出来的进步。一直到某个时候,好像突破了某个障碍,一下子显现出来,突飞猛进。
这里我借这个曲线来说明一下使用大象构建认知系统也是如此的,刚开始可能看不出明显差别,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会明显感受到大象的作用。这个时间的长短因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没办法准确定义,但时间投入的单位至少是以年为单位的。我本人是从13年5月开始使用大象,经过一段时间的疑惑、蹉跎,16年开始特别坚定的觉得自己做对了这件事。
三、我的实践效果
凭借着初步搭建起来的认知系统,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已经有了质的进步。相较于刚毕业时每天始终在加班,仍然忙得一头雾水的我,现在的状态从容淡定,每天都有明确的方向感,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充满了期待。
2017年初我给自己立下的3个目标,考人力资源中级证书,学会尤克里里,英语口语学习。上半年证书已经考过一科,尤克里里可以指弹送别这类2级难度的歌曲和英语学习也每天都有进展。
我特别喜欢现在的状态,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心。用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来描述成长状态就是:成长就是对外发现可能,对内提升心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点击链接,回听完整分享内容:https://m.weike.fm/lecture/?lecture_id=4587836?&st=channel_10

使用印象笔记

高效记录一切

使用印象笔记 高效记录一切

支持所有设备,随时随地保持高效